网贷逾期后该怎么办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现在借了网贷的“撸友”们基本都知道网贷逾期属于民事纠纷,可民事纠纷也会闹上法庭,这时大家很关心网贷平台会不会起诉自己,在此小城在这里普及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

网贷逾期后该怎么办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网贷逾期后该怎么办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现在借了网贷的“撸友”们基本都知道网贷逾期属于民事纠纷,可民事纠纷也会闹上法庭,这时大家很关心网贷平台会不会起诉自己,在此小城在这里普及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看完这段,您是否默默地将超高利息的网贷APP从手机里删除了呢?但问题来了,我没有钱,但也借了国家规定未超过年利率24%的贷款怎么办?在正规网贷公司催收不成时,对方肯定会想到起诉,今天我们先了解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网贷逾期后该怎么办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我国《民法通则》确也立了两种诉讼时效制度,即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制度。一般诉讼时效制度为2年。特殊的短期诉讼时效为1年,长期诉讼时效为20年。民间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制度一般适用2年的一般时效制度,当借款合同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为有效的诉讼时效期间。但我国《民法通则》确立了两种制度,即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制度。一般诉讼时效制度为2年。特殊的短期诉讼时效为1年,长期诉讼时效为20年。

  民间纠纷的诉讼时效制度一般适用2年的一般时效制度,当借款合同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为有效的诉讼时效期间。但是,并非民间借款案件就不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

  民间借款合同时效分无还款期限合借款同和有还款期限借款的合同两种情形。有偿还期限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没有返还借款,贷款人明知债权已到期而借款人未能偿还欠款,权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适用一般诉讼时效制度。即明知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借款到期日)2年内不主张,即认定超过诉讼时效。(划下重点)无偿还期限的民间借款,通常以贷款人知道债权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年的诉讼时效。超过诉讼时效,原债务成为自然债务,借款申请书。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然,民间借款纠纷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导致许多民间借贷案件因时效问题发生争议,小城认为,对民间借款纠纷诉讼时效的适用原则,应当坚持作有利于债权人利益解释的原则。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认定诉讼时效未超过:

  第一,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行为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1999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42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2月16日起施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90条规定的精神,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信用社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该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知识点),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根据此条规定,债务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可以视为借款人自愿放弃时效利益,对偿还原债务的一种认可,使债务从自然债务转化为可强制执行的债务。虽然此批复规定了借用社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案件,但在民间借款纠纷中,也常常存在债务人在借款已过时效后,经过债权人追索并经债权人通过书等形式重新认可的情况,对此,也应当认定为债务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自愿放弃,此时债权人起诉债务人,就具备胜诉权(名字不要乱签)

  第二,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时效认定。分期是借款合同履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合同债务的情况下

  ,诉讼时效应当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次日开始计算

  题外话,欠债还钱确实天经地义,但是现在的你身无分文,面对暴力催收带来的精神压力,你一定要坚强绝对不要想着一死百了,笑对人生,再大困难也总会有解决的一天,能用钱解决的那都不是事。小城会陆续给大家普及一些法律知识和一些“撸友”们还款的经验。不要整天浑浑噩噩的,你没有钱想再多也还不了,还不如想想自己怎么赚钱来把欠的钱还上。

网贷逾期后该怎么办之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