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33条 |涉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国务院一揽子金融措施落地,中小微、个体户迎福利

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再迎“福利”。5月31日,国务院官网披露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内容提到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等六大领域,

稳经济33条 |涉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国务院一揽子金融措施落地,中小微、个体户迎福利

稳经济33条 |涉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国务院一揽子金融措施落地,中小微、个体户迎福利

  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再迎“福利”。5月31日,国务院官网披露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内容提到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等六大领域,共计33项细化举措。

  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通知》提出5项措施,涉及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延期还本付息、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等多个方面。

  中小微、个体户等群体可延期还本付息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本轮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

  除了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贷款业务努力做到“应延尽延”之外,《通知》也要求中央汽车企业所属金融子企业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支持。

  而在个人贷款方面,《通知》要求,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受疫情影响隔离观察或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对其存续的个人住房、消费等贷款,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对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央行创设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此推动金融机构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未来,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需求,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费让利、纾困解难力度。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此次国务院再次为相关主体“减负”是特殊时期,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货车司机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群体加大金融保障力度,相关贷款应延尽延,帮助其渡过暂时难关;由于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这些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稳定就业、稳定供应链、畅通物流运输、畅通内循环,也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潜在不良贷款率。

  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比例升至2%

  事实上,2022年二季度以来,关于经济“稳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包括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接连落地、5年期LPR调降等。

  在《通知》中,还提出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继续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央行按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包括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贷款)的2%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

  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抓紧修订制度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并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以供应链融资和银企合作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宏观经济研究员王好指出,从4月经济数据看,下游产业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程度最为严重,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加大,不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对未来的生产经营预期也大幅下降。下游产业和服务业多为民营经济,整体经济规模不容忽视,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王好表示,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能够直接有效支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既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直达的体现,也是促进“宽信用”和“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加强中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外,《通知》还指出要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在用好前期降准资金、扩大信贷投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王好称,从过往经验看,在长期经济增长动能面临切换、叠加短期“稳增长”压力加大时,容易出现银行“惜贷”和企业“惜借”的情况,其结果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不达预期。因此,通过市场化机制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预期,更好地激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从而促进“宽信用”,实现“稳增长”。

  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

  在资本市场方面,《通知》提出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科学合理把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IPO)和再融资常态化。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依法依规推进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赴境外上市。

  近年来,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证监会着力提高审核透明度和效率,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审核注册平均周期已经大幅缩减到5个多月。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022年以来,约有140家公司通过IPO实现上市,今年以来,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IPO新增受理企业数量分别为52家、35家、20家。

  中国国际科促会投资分会副会长、战略投资智库执行主任布娜新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成就,近些年发行上市申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客观上也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此外,布娜新指出,资本市场是股权市场,股权市场具有提振投资和促进实业的作用,国务院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地是对债权融资的有效补充。

  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方面,监管层始终持鼓励企业境外上市的态度。今年5月4日,证监会曾表示,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推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落地。

  鼓励险资加大力度支持基建和重大项目

  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险资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将在稳增长目标中需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知》提到,鼓励保险公司等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加大对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于险资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带来怎样的支持,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首先,基础设施投资能够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其次,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特别是对服务行业和居民收入产生了较大影响,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当前稳经济需要更多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再次,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一般期限较长。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期一般比较长,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投入,回报稳定,无论是在流动性上还是安全性上都非常符合寿险资金的投资要求。

  保险资金被称为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险资主要优势在于规模大、期限长和资金流入流出都比较稳定,非常符合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需求。险资在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发挥险企的风险保障功能,为投资项目提供安全保障。”李文中表示。

  近年来,险资支持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可谓遍地开花。中国人寿设立国寿铁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投向中国中铁牵头实施的PPP、BOT等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重点聚焦契合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企业债券、股票、基金、股权、资管产品等方式,直接投资制造业、能源、科技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4.35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9.07%。

  李文中表示,要让险资在基建和重大项目上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要做好项目的选择,大力支持符合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的基建和重大项目;其次要做好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支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北京商报记者宋亦桐廖蒙胡永新丁宁

稳经济33条 |涉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国务院一揽子金融措施落地,中小微、个体户迎福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