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贷款一夜回到12年前

新金融洛书直书新金融帝国的盛大与虚无来源|新金融洛书(FintechBook)综述|雷慢01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雷慢归纳了整个通知的三个核心要点:禁止非持牌机构、小贷公司向

大学生贷款一夜回到12年前

大学生贷款一夜回到12年前

新金融洛书直书新金融帝国的盛大与虚无

  

  来源|新金融洛书(FintechBook)

  综述|雷慢

  01

  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雷慢归纳了整个通知的三个核心要点:

  禁止非持牌机构、小贷公司向大学生放贷。

  持牌机构可以向大学生放贷,但大学生父母必须知情、并签署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代还”协议。

  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不能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实际上,这已经是监管第三次限制大学生贷款市场了。

  第一次发生在2009年,当时原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核心要点是两点提出:1)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2)向已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即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已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

  这一次的通知实际上和2009年那次的核心思想一致,只是额外堵住了小贷公司的偏门——“禁止非持牌机构、小贷公司向大学生放贷。”

  2009年那次通知发布后,当时火热的学生信用卡市场熄火,绝大多数银行停止了学生信用卡业务。

  大学生贷款市场死灰复燃始于2014年,P2P平台和趣分期等网贷平台开始大规模向大学地推、营销放贷,即当时的“校园贷”。

  2016年,监管第二次禁止了“校园贷”。

  但当时监管没有禁止小贷公司向学生放贷,这就造成了两种局面,1)网贷平台拿到小贷牌照后继续给学生放贷;2)银行通过具有小贷牌照的互联网平台继续放贷。

  兜兜转转不过才几年,银行借着互联网平台之手又实现了向学生放贷。

  果然12年一轮回。这次既禁止非持牌机构向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银行向学生放贷也重回12年前的境地。雷慢以为,大学生贷款市场仍逃不过12年前的宿命。

  12年前,各银行陆续停止或放缓了学生卡业务,淡出大学校园。最大的原因是文件要求落实的难度太大。雷慢认为其中落实难度最大的是“家长同意代还并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签署书面担保协议”,否则不能放贷。这个操作要求至少要拦下90%的贷款发放。

  一个能让家长帮忙签协议贷款的学生,至少想要“消费贷”是太可能了。除非家庭实在困难,需要贷款满足助学、应急等其他需求,但这毕竟是一个很小的市场需求。

  02

  雷慢常疑惑,大学生贷款市场的在情理逻辑上能站得住么?

  要知道,放贷并不只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也含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当代以大数据放贷为主的审贷逻辑里,放贷机构掌握的资金、数据、信用记录,导致它的地位、定价权本身强势;而借款者,往往被动而卑微,处于弱势。

  这种关系里,越无偿还能力,越是弱势的一方,受到潜在贷款利率压迫的可能性越大。

  这种强弱对比,会扭曲两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714高炮”和“555高炮”就是典型的例子。714高炮指7天或14天的借款期限;而“55超级高炮”,即5天期限,50%的砍头息或逾期费。它们的贷款年利率通常在1500%-3650%之间。

  网图,714高炮简单粗暴

  这就是扭曲的市场地位造成的变态性提高利率、缩短贷款周期,提出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和各种不可理喻的担保要求。

  2015年的大学生“裸贷”,也是这种扭曲关系的产物。

  这种也可以被称为“金融陷阱”。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大科技公司涉足金融的挑战》一文中表示曾举过例子,一些强势电商平台,会不断拉长本来应付给商家账款的周期,让小微企业资金紧张,这时他们又去给商家放贷,商家因为资金紧张,就容易掉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这种例子的逻辑就是:制造不平等,以不平等来提高所谓风险定价。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某在14家校园网贷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式负债近60万元,由于无力偿还,平台会指示个人去另一家平台借款偿还债务,个人就此陷入“金融陷阱”,最终绝望跳楼。

  03

  此外,无序地向学生放贷还涉嫌“掠夺性贷款”。

  2019年的普策利新闻奖的一篇获奖文章描述了纽约的放贷机构不计后果的贷款如何摧毁了一代出租车司机群体,文中有一个从孟加拉国移民美国纽约的出租车司机穆罕默德·霍克。某天,一个富商给他打电话兜售纽约出租车执照“大奖章”,霍克满怀摆脱出租车公司老板和实现财富独立的梦想,在付了5万美金执照费用、稀里糊涂签了一堆文件后不久,发现自己背上了一笔170万美元的贷款。

  图来源:纽约时报;穆罕默德·霍克和他的三个孩子在他们位于纽约皇后区牙买加的单间公寓里。

  在美国,掠夺性贷款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人们将他概称为——

  

  

  以不了解信贷市场,且信用记录较低的借款者为目标的一种有误导性或欺诈性的贷款行为。

  把大学生群体套在这个定义里,他们明显是低信用记录群体,而当下的贷款广告、消费贷营销方式具有明显的误导性。

  比如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京东金融“升舱”广告事件。视频将“农民工”向平台贷款描绘为老板“帮他出”,表现出明显的误导性和欺骗性。

  在掠夺式放贷背后,还有一个自杀式贷款。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用来形容在2015年前后“裸贷”的女大学生们,再贴切不过。

  一边是对社会的欲望,一边是高息暴利放贷。这样才生成一个恶环境。

  自杀式贷款生成的原因很多:商业社会在辐射消费主义的诱惑,手机交出了记录丰富的个人数据,贷款公司开发便捷高效的贷款产品……

  所以这次《通知》中要求放贷机构不得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相当于剪断了整个链条,关键就看落实了。

  *如果好看,就点个“在看

  欢迎点击关注

大学生贷款一夜回到12年前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