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逃废债

不良资产第55讲,反催收、逃废债。第一部分:央视揭露反催收包装:产业链庞大背后尽是收割骗局。第二部分:企政协同治理金融“黑产”隐患。第三部分:浙江省地方监管发文,打击“专业反催收”等。不良资产的处置常用到催收。那么,催收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反催收、逃废债?都有哪些表现?造成哪些后果?国家采取了哪

反催收、逃废债

反催收、逃废债

  不良资产第55讲,反催收、逃废债。第一部分:央视揭露反催收包装:产业链庞大背后尽是收割骗局。第二部分:企政协同治理金融“黑产”隐患。第三部分:浙江省地方监管发文,打击“专业反催收”等。

  不良资产的处置常用到催收。那么,催收的边界在哪里?

  什么是反催收、逃废债?都有哪些表现?造成哪些后果?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看本期反催收、逃废债专题。

  同时,盛情邀请不良资产处置团队一起合作、共赢(文末有小编)!!

  小喇叭

  新年新气象,”乔乔金项链“携手各位朋友踏进新的一年,走向新的历程。交流群继续向广大粉丝开放,欢迎大家加入!!!

  入群要求:1、先加小编(文末扫码),交换名片,介绍自己业务。2、入群后要求不乱发广告,可以交流业务、推介项目(发红包),意向者自己交流。3、挑选部分资金和项目的需求在(下方标题栏里的”业务对接“)和业务交流群中进行公示,协助促成。

  本享有解释权。

  第一部分:央视揭露反催收包装:产业链庞大背后尽是收割骗局

  目前,国内正在遭受一波疫情来袭。疫情之下,普通民众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因疫情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信用借贷的人群数量正在呈现上升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反催收组织又开始借机“燎原”,做起债务人难以还款的生意。许多反催收组织正在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宣传所谓的停催、停息挂账、债务打包等服务,并强调无论是网贷还是银行信用卡,经过他们的团队运作,都能达到债务人想要逃债、停息、少还的目标效果。

  针对此类业务营销,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也进行了重点报道,点名反催收团伙是非法组织,并表示绝大多数反催收组织并不能完成承诺,同时债务人购买此类服务还存在被泄露隐私,遭受长期骚扰等风险。

  反催收背后存在无数镰刀

  去年2月,银保监公开表态称:将全力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

  这也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明确反催收组织是非法组织,一时间,反催收联盟成为众矢之的被打击,发展势头也有收缩的态势。

  直到近期,部分短视频APP中,反催收联盟又以债务管理师、律师等身份活跃在这些平台上。甚至一些组织还在短视频平台投放信息流广告,声称“欠款太多(还款)压力大?债务到期,教你一招轻松掌握上岸方法。”

  这同样引起央视的关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减债降息”明码标价“反催收”渐成黑灰产业》就报道了反催收联盟话术的全过程。部分反催收组织的成员为逃避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以特殊符号来代替敏感词,如“WD”来代替网贷,“卡片”来代替信用卡等。

  当贷款逾期的债务人通过互联网短视频等渠道联系到这些组织后,他们会立马让债务人留下等相关联系方式,通过社交账号来沟通相关事项,从而绕过短视频平台的监管。

  在央视的报道中,反催收机构虽然美化成债务重组公司、律师事务所,但给债务人提供的协商方式仍然是“老两样”,即电话诱导催收人员违规恶意投诉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和开设虚假证明渲染悲情身份进行逃债。

  具体而言,反催收机构主要操作为推荐下载防爆通讯录、众筹还款、民生保障网、撸口子大军、征信修复和债务重组、伪造材料假装弱势群体申请减免费息、诱导催收员违规敲诈银行、借助舆论压力倒逼银行等。

  当然反催收组织并不是公益服务,他们的中有很大一批人目的是为了二次收割债务人。在债务人向反催收联盟购买服务后,通常还需要提供一些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实行反催收结案后还会向债务人索要费用。

  反催收联盟会以债务人的名义跟银行以及网贷平台联系,并向债务人收取总欠款的6%-10%的服务费用。

  对于逾期金额较大的债务人,还会劝说他们购买全权委托服务,由其全权与银行或网贷平台沟通,但他们往往不会承诺可以妥善处理债务问题,即便是低几率的协商获得延期或减息,他们依然会收取债务债额30%-50%作为报酬。

  一些机构还会诱导债务人不停向平台充值费用,并宣称缴纳的费用越高,服务越周到,反催收效果越好。

  这些反催收成本甚至高于所向金融机构支付利息的成本。实际目的变成了二次收割债务人。

  张某在网贷平台上欠款6万多元,先后向反催收组织充值980元会员费并交了300元费用,收到一套沟通话术和假贫困证明,并未达到分期还款效果,还被反催收组织拉黑;信用卡欠款5万元的小帅在向反催收机构提供了身份证复印件、手机卡、信用记录清单及借款平台账号后,对方不仅没有兑现合约上的承诺,还将其个人信息倒卖给其他黑中介,因此经常被垃圾短信和电话骚扰。

  有些反催收份子直接利用债务人被催收的心理压力下,实行诈骗,伪造“债务结清证明”等方式骗取债务人钱财。

  从事多年反催收工作的阿杰表示:现在债务人大部分都属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只要给他们说能搞定,你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实际谁也没法对债务问题给予保障,如果有平台100%承诺搞定,那肯定就是100%诈骗。

  阿杰同样讲到,大部分诈骗型反催收都是小团伙,甚至都只是一个人,他们虽然收费号称是预收一小部分服务费,债务处理完结后收取剩余服务费。但其实他们目的就只是这一小部分预付款,并不贪图尾款,因为他们无法提供有效服务。

  这些都属于套路型收割。

  持续严打反催收

  根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联合银联数据、荣数信息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受新冠肺炎影响,2020年第二、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带块率一度上升至1.94%和1.96%,贷后管理需求的压力均处于高位。

  消费金融公司方面,2016年至2019年期间,行业不良率超过2%,甚至在2018年超过3%,虽然2019年至2020年该数字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在2.3%以上,相较于信用卡的1.06%,不良表现还未达到银行水平。

  疫情之下,许多产业受影响停工停产,裁员减薪,这种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用户群体影响较大。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用户,具有小额、分散等特点,大部分消费金融提供产品的对象是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随着疫情带来的后遗症,让这部分群体短时间失业而导致个人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逾期。

  近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公布了2021年业绩,稳坐消费金融赛道第一的招联消费金融不良率处于较低位置,但其坏账率连年增加,2018年至2020年间,坏账核销金额分别占同期贷款余额不断上升,由4.83%、6.19%到7.36%。

  市场上逾期用户的增多吸引了反催收组织的注意,而随着催收行业入行门槛的不断提高,一些被淘汰的催收从业者转而投身反催收行业。

  资料显示,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在贷后催收领域使用司法催收,即使是打包委外催收项目,也对催收机构的资质进行了严要求。部分甚至直接要求有律师资格证,这让此前依靠传统催收方式的平台难以获得业务,只能裁员。

  因为熟悉贷后催收的全流程,这部分人深谙银行、非银机构政策要领,利用自己此前经验帮助债务人恶意拖欠或逃避债务。

  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对于部分特殊情况的逾期者制定了温情政策。

  《商业银行管理办法》第70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部分反催收机构正是利用了许多监管法规的条款,伪造困难证明,想以达到定制催收、停息挂账的目的。

  整个金融行业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反催收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涉嫌教唆债务人债闹的代理维权机构、反催收中介、个人债务重组公司、征信修复公司在过去一年增长了10倍,黑产人员煽动教唆债闹人员数量保守估计有上千万,要和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斗智斗勇,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群策群力。

  恶意逃废债由来已久,此前高发于P2P网贷野蛮生长时代。而之所以强调“恶意”,主要在于——

  一方面,这种行为具备极强的主观性,以及非常强烈的预谋性、针对性和逐利性,最终目标就是要借机逃废银行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及其他助贷平台的债务。

  另一方面,上述行为已不再仅仅归属于“民事纠纷”范围了,而是有用户故意隐瞒真相、虚构事实、转移隐藏资产、逃避废弃合法债务,恶意侵占出借人资金的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新一阶段的恶意逃废债还表现出以下三种显性特征——

  -新的渠道:组织者通过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引流获客,然后再通过加微、加群等方式进一步获取债务人信任。

  -新的量级,组织规模暴增,从小规模的个体教唆,到以教育培训授课的模式、加入传销逻辑的代理机制,层层盘剥。

  -新的载体,市场中开始出现专业的培训小程序、APP等工具,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成立债务规划、法务咨询的公司,借此掩盖耳目。

  疫情爆发后,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恶意逃废债相关的案件数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趋势。但深究恶意逃废债不断升级背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与不良分子利用监管部门对借贷群体的“善意”不无关系。

  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疫情爆发后,监管部门出台举措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对于因疫情导致债务压力上升、生活困难的特殊人群给予一定关照。

  尽管政策的出发点是极为善意的,但这种善意却被反催收群体借题发挥,通过伪造病例、渲染悲情处境等方式,将政策变为其拖延还款、逃避催收的理由。

  监管政策环境方面,疫情以来,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合规要求愈发严苛,一些不法分子看准这一点,大打政策“擦边球”,在毫无事实根据情况下,对平台无端发难;或故意激怒客服、催收人员,试图造成暴利催收的既成事实,进而投诉、要挟平台,达到逃废债目的。

  特别是抱团抗衡,加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反催收组织通过向债务人传授逃避债务“技巧”,借此牟利,这些都使得打击恶意逃废债变得难上加难。

  欺诈之下,奉法为尊

  逃废债的规模有多大?

  据中国银保监会通报,2021年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件,同比增长25.5%。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件,较2020年四季度同比增长18%。其中不乏“反催收”人员煽动策划的情况。

  另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2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共人,这还不包括已经履行完义务从失信名单中退出的人,以及同一被执行人因多个执行案件被多次纳入失信名单的情形。

  此外,据第三方调查公司的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里,市面上涉嫌教唆债务人进行“债闹”的代理维权机构、反催收中介及花样繁多的个人债务重组、征信修复等相关企业的规模,增长达到了10倍之多。

  面对日益庞大的黑产群体,自2018年开始,监管部门便有意识地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打击力度。

  2018年,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网贷行业失信惩戒有关工作的通知》等行业指导文件。

  特别是《惩戒通知》,监管部门第一次明确了网贷恶意逃废债标准;第一次公开支持网贷公开讨债;再次明确网贷失信人员由中国人民银行纳入征信系统,加强失信惩戒。这有利于打击网贷行业恶意失信行为,逐步建立、完善网贷领域失信惩戒机制。

  除了将更多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之外,同一年里,监管部门还指导社会机构成立百行征信,对个人征信尝试市场化运作。

  2020年,“打击恶意逃废债”等方面的内容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强调要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来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2020年1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启动了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正加速接入央行征信。

  2021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明确表态,将全力维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这是首次将“反催收联盟”明确定义为违法违规组织,为相关部门处理相关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最高管理意见框架下,包括辽宁、北京、海南、湖南、广东、山西等在内的多省市监管部门,也陆续发布了关于打击金融领域恶意投诉的相关通知,联合其他执法机构,对此采取专项行动。

  2022年3月,中办、国办发文提出,要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发改委办公厅发布通知,对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进行专项治理。

  从本质上讲,债务人通过不法手段悬空债务,可以被视为典型的信贷欺诈。欺诈之下,各类金融机构应奉法为尊,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有效遏制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发生,捍卫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以及加强债权保护能力。

  银政合理,协同打击

  需要指出的是,监管对恶意逃废债给出的明确打击态度和具体的指导意念,还是要借助金融行业中的从业企业才能得到有力推进。就这一点来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企业都在积极开展行动。

  去年9月,马上消费金融处理了一起“山西太原高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案”。作为黑产中介人员,高某在收取客户3万余元服务费后,多次冒充客户的身份向马上消费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并通过伪造虚假的公安机关虚假材料,企图非法删除涉消费金融公司的逾期记录,后在马上消费金融与公安机构的配合下被逮捕。

  此案是2021年下半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各地监管机构发文打击非法代理维权声明后,我们了解到的行业首起点对点打击非法代理维权(非法修复征信)工作中落地的刑事案件,对非法代理维权黑产(非法修复征信黑产)起了较好的震慑作用,对行业推动此类案件的打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示范作用。

  中原消费金融则是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与其风险能力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主动触达用户,以更多趣味性的内容呈现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反催收组织套路、征信修复骗局等方面的知识,输出给更广泛的用户客群。

  平安银行打击“黑产”的优势在于技术实力和资源支持,依托集团在AI、生物识别、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的深度植入,通过声纹识别、知识图谱有效识别欺诈风险,维护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正常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积极联合各地公安、司法、工商等司法、行政机关,针对金融领域黑产进行重点打击。据了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2021年底,有效处置打击涉黑案例50余起、利用声纹技术拦截降低恶意减免息费成本200余万元,挽回客户被骗手续费近10万元,通过网络情报探测,共在各类电商平台、论坛等渠道,举报下架中介广告个。

  在金融机构力行推进打击恶意逃废债的另一侧,行业自助也成为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今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携手中银消费金融、平安普惠、招联金融、乐信等十余家金融机构成立全国首个打击金融黑产行业共享互助组织“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联盟)。

  作为针对恶意逃废债、恶意代理投诉、违规修复征信等行业痼疾,AIF联盟会定期同步金融黑产的打法套路、“问题客户”的预警防范信息,组织研讨金融领域黑产现状和应对策略,共享黑产人员信息,以净化行业环境。

  写在最后

  未来,“逃废债”行为入刑,有望成为金融立法体系中的一项。

  但在这之前,金融机构之间增进团结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打击恶意逃废债联盟,形成一致行动;同时,与金融监管部门、公安及司法部门协作,建立反逃废债立体社会监管体系,增强打击灵敏度与及时性,或将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银保监会官网显示,4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不良代理投诉举报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

  以下为《通告》全文:

  近年来,部分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为牟取非法利益,策划、教唆、组织或代理消费者大量恶意投诉或举报金融机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不良代理投诉举报黑灰产业,营造我省良好营商环境,现通告如下:

  一、警惕“不良代理投诉举报”风险

  部分不良代理组织或个人通过违法买卖公民信息或利用网购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媒体形式以“代理退保维权”“专业反催收”“征信修复”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唆使或代理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等进行投诉或举报,并阻止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开展有效沟通,甚至以缠访闹访等手段施压,以达到其收取高额代理手续费、截留套取资金、唆使消费者转购非法理财产品等目的。上述非法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无法继续享受金融服务或失去保险保障,甚至遭受诈骗的风险。

  二、增进对金融产品了解

  金融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资金融通便利或有偿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通过正规渠道正确了解征信异议申请、融资成本、抵押、担保、保险责任、现金价值等金融概念,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念,审慎授权或签署合同协议,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

  消费者应警惕参与“不良代理投诉举报”可能面临的风险隐患,对于“不良代理投诉举报”勿轻信、勿传播。尤其应拒绝参与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非法行为。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可以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全国统一客服热线或官方网站、银行业保险业调解组织热线、监管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诉求。消费者不要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信息和金融信息等泄露给其他人,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而遭受经济损失。消费者如遇不法分子窃取或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利用代理投诉举报进行诈骗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金融机构应强化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销售管控,严禁销售人员利用误导、诱骗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不适当的金融产品。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投诉、征信异议等渠道,提高投诉、征信异议等处理质效,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帮助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念和信用意识。

  五、从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部分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借“代理投诉举报”“征信修复”等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突破法律底线,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金融经营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对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或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对唆使消费者缠访、闹访,尤其是对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维护金融行业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

  特此通告。

  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

  浙江省公安厅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2022年4月8日

  (摘自:消费金融频道、司库财经、消金界)

  互相学习,快速成长,合作共赢,你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好的动力!

  行业交流,项目对接,尽在“乔乔金项链”。

  欢迎加入我们!

  :

  (请备注所在行业及合作需求)

反催收、逃废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